話說早就在7-11 i-bon售票系統買好了米勒畫展的票,上週日心情剛剛好到了一點點,和老公手牽手一起去看畫展。
展畫的地點歷史博物館就在家後面,住在這裡快一年了,從沒興趣走過去看一下,即使成人門票也只要三十元也沒用。
上週日下午穿過了植物園來到展覽的地方,就知不妙!人龍排了彎呀彎的長曲線,這麼熱的夏天,七彩的雨傘也紛紛出籠,大部份是全家總動員來看。看來看"米勒"已成了今年夏天的全民運動了!
老公說:感覺上台灣人都不是很愛看畫展,怎麼有那麼多人來看米勒?我說:大概是媒體的效力吧!這年頭,很多事情都是這樣來的。再來就是遠從法國奧塞美術館(http://www.musee-orsay.fr/en/home.html)來的嬌客,下一次是何年何月,機票又很貴,去巴黎大概想逛街,不想逛美術館。基於以上等等理由,即使門票二百五也是給它花下去。
如果說法國開啟我人生的第一章,那麼奧塞美術館即是開啟了我美術的第一頁。我認字,我會寫,但我不會畫。老天是公平的。沒有人十項全能,但我有"欣賞"的能力。即使沒能像評論家一樣說的頭頭是道,有聽沒有懂,但至少,我知道我喜歡那些畫家,那副作品。
"欣賞"是需要長期培養的能力。當然有些人是天生的,那就另當別論。像我這樣的平凡人,看畫看久了,在生活中拍照,搭衣服,擺盤等,也自然而然地受到影響。清楚自己的喜好,這個是騙不了人的。
上次在東京也有個畫展,也看了一次米勒的教堂。那時沒有蔣勳的中文導覽(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的人,強烈推薦租用語音導覽),不曉得米勒依小時媽媽帶他上教堂畫出的畫,畫教堂的顏料加了沙子,是為了讓石板教堂更趨近於真實。也不曉得左下角的人物和教堂比例是不對的,只因米勒當時還是小朋友的時候,眼中所看到的教堂就是如此偉大。
想想也對,就像我長大後,再回去以前唸的小學,就覺得桌子沒那麼大,在黑版上寫字也不是件可怕的事了(小時候最怕被老師叫上台寫字)。加上之前在奧塞看到的,今天到底是第幾次看到它,我也記不得了。凡正就在心裡對米勒的畫作說:好久不見!(老朋友的感覺由然而升,果然像朋友說的:我身體裡住著一個老靈魂。)
"拾穗"與"晚禱"太有名,在這裡不多說。只有一點不同的是,賣紀念品那裡的名信片,台灣印的"晚禱"版本比明亮,一張二十元。法國奧塞美術館比較接近真實畫作的顏色,感覺有點暗,但我還是買了貴了很多的法國版名信片,除了法國版的紙質比較好以外,在我逛了不少美術館後發現,收藏畫作的美術館印製的名信片,品質最好。
今天花最多時間看的是"春耕翻土"的名作。我和老公目瞪口呆,那牛腳下的泥土活脫像是真的,好像腳下的步鞋踩下去會變成髒兮兮的,回家不知道要怎麼洗!(謎之音:想太多,那只是一幅畫啦!)
用今天畫展中看到最有感受的一句話作結尾:我是個農夫,我只不過是個農夫!
那我呢?我是個平凡人,我只不過是個平凡人。
公告版位
- Jul 20 Sun 2008 18:53
2008 台北米勒畫展 (Millet)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